当前位置: 中视快报网> 中视快报> 正文

对话 | 袁小楼 “文脉共生”回归自然的路径

中视快报网官网(ccutv.cc)中视新闻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倒不是回避死,是更重视“当下”。当下是对时空的本体的认识,在宇宙中并无线性的时间存在,因此当下即是最重要的根本问题…生是实相,见生即见如来。死是生灭相,是幻。所以禅门说“见幻即真真”。孔子并不逃避死亡,恰恰是正视死亡。中国文化讲生生不息,讲君子终日乾乾。对死的关怀是西方宗教文化的局限,“人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是对时空未能参透导致的终极追问。《金刚经》讲“一时”,就是当下,当下就是三世,三世就是前世、今世、后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相,都是一念自性的化现。世界本体的虚空,并不因人的作为而增减分毫,却因心的转变,而产生出不同对镜的转换。艺术家袁小楼的绘画方式,在不断的书写、泼洒的转化中,寻求个人心境的转换、提升,如同行者在修行途中所见万般变幻的景观,却守持一念的纯正。

“皮相之见,无相性空。”是袁小楼在历史与当下,具象叙事与向内关照之间保持对时代审视、思考的距离。

从东方美学平面化的点线面逸性游走的方式,到几何性状或近于混沌的冷灰、暖色、黑、褐中性色块的相互融合、碰撞、渗透,形成厚厚、微妙的色层。矿物颜色多层的叠加之下颗粒的质感反射出历经沧桑岁月洗礼的厚重、坚实、浑然若远古的回响附着于画布。相互对比交互形成的关系、情绪。在《和平》、《七子》等等作品形成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关系,展开东西对话,过去与现代的对话,色彩稳重、内敛、含蓄的灰重底色托起祥和的图像,或具象或抽象的人物符号影影绰绰,《和平》中间似乎流淌的是泪水、鲜血,抑或是希望之泉的象征,被由内而外的光线投射出来,获得超越历史、地域、民族的崇高与精神本质的追求。

七子(三联)150x530cm 亚麻布+矿物材料+贵重金属+特殊材料 2022

和平 200×550cm 亚麻布+矿物材料+贵重金属+特殊材料 2022

《七子》、《西山悟道》暖色的光柔和朦胧,被重色托起,背景的空间陷入虚空。冷暖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形成视觉的漫游式观看,作品的空间结构如打开的卷轴。

袁小楼的绘画在自然流淌的色彩中,与时代形成观察的距离。影像化和直线语言的现代性意味,同时也赋予了艺术史的意识。同时他从不断突破僵化的工作方式中,又建立了属于他的“无相”的精神内核,材料的突破,个人化的语言,在现代性的“荒原”中生长出生命的永恒意志。

问道250×300cm 2022

Q&A 对话

Q:您自幼生活在宁夏,也非常熟悉贺兰山岩画,岩画中图像、符号和形式对您之后的绘画是否产生了影响。贺兰山的岩画带着远古文明的信息,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这些与您的创作有怎样的关系?

袁小楼:我小时候生活在黄河边,童年是快乐、自由奔放的。在黄河边嬉戏、玩耍、掏鸟窝、捏泥人。这种快乐是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心灵是自由的。

贺兰山的岩画离我老家不远,前面是河,后面是山,一河一山。后面的山就有岩画,岩画超越时空,是人类古文明,古文化的发源地。当看到岩画的时候,每个人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时间摒弃掉,岩画让人感觉时间是不存在的。时间是社会化形成的,岩画是人类文明没有出现之前,人类文字尚未出现前的图腾记事。我受岩画的影响很深,远古的图腾、造型,幼年渴望了解神秘的岩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巫文化,祭祀先祖,与天地相通。

工作需要做岩画研究和田野考察,更深入的重新认识岩画。在人类文明尚未出现之前的图腾记事,记录人类的发展史。岩画记录了远古人类从用石块到手持木棍的狩猎,逐渐驯化马匹、狗等动物,到使用弓箭的历程。

五大洲都有岩画,对太阳和火的崇拜是贯通的,不可思议的同步出现。在我的创作中把岩画中最古朴的、沧桑的线条,转化到我的绘画表现中,并不是刻意的,而是融汇在血脉之中了。在我的作品中同样是没有时间的局限,在“无相”系列中没有空间,没有时间,毫无时间概念,可以推至更古远的时代,也可能更未来。但是跟时间没有任何关系,从岩画也可以感受到时间是不存在的。

荡秋千的女孩 200×200 2022

Q:不仅岩画的文化内涵对创作产生影响,从材料质感和技法层面也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视觉体验。对材料的创造性发掘,对语言和工作方法的打磨,共同形成了作品与世界对话的关系,如何去表达思想和文化诉求,材料和方法是两个重要的因素。

袁小楼:岩画对我的影响特别大。从《无相》系列开始,技法和理论上是完整的。起初是想复制岩画的那种斑驳,岩石的颗粒感和沧桑感、历史感。我开始实验矿物颜料粗糙的颗粒感,逐渐形成完整的方法。

岩画粗犷的,石质性的肌理,呈现出我要表现的情绪和内在的力量。古人类文明初岩画呈现出祭祀、祈求生殖、图腾崇拜的种种的图像。贺兰山岩画、大麦地岩画,西藏、新疆的岩画是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有很强烈的沧桑感、历史感、穿越时空感。

Q:中国画里面有植物颜料,也有矿物颜料和岩彩绘画,但是您的作品材料既是水溶性的,又可以与油一起用,其中的独创性工作方式,和其它矿物颜料的差异是什么?

袁小楼:岩彩的材料用的很普遍,国内的美术学院也有专业的老师在教岩彩画,岩彩画属于中国画。王雄飞教授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创办了第一个“中国岩彩画研究所”。但是岩彩画和我的创作是有区别的。岩彩画和唐卡都是用矿物颜料粉调胶、水一笔笔的绘画。我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状态,用泼彩的方式,控制流向,形成块面和线条。尽量用自然流淌渗透的方式,而不是用笔,产生更多偶然和自发的效果,这样更接近自然图腾。

水和油的物理属性是不相溶的,但是无意中,我把油性、水性的矿物质颜料在调色板上调和了,逐渐的我找到了方法把两种材料统一在了画面上,形成亚光的画面质感。亚麻布的经纬线产生凹凸承载了矿物颜料、水性颜料和油性颜料,都能够很好的附着、坚固、稳定。

Q:从几个系列作品里面看到一种融合,不仅是一种材料、媒介、语言之间的关系,还有对中国历史和当下、未来的时间、空间的关系。儒释道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矿物颜料的融合性,流淌的方式,不用线去勾画、塑造,流淌的方式也是一种融合。融合是作品语言的关键词,“致敬先贤”系列,谈一谈创作感受和思想观念的线索。

袁小楼:所有的绘画创作不是单一存在的,包括内容、方法都有脉络可循,融合创新的脉络很清晰。从明代末期就开始靠向西方的文化、科技,特别是五四之后,中国的文化、美学都全面的开始西化。东方美学断代了,各个美院最基础的教育都是以临摹古希腊雕塑的石膏像。东方美学断裂的一百年。但林风眠、徐悲鸿、董希文先生等等艺术家也在从中国传统美学中转化融合西方的美学,包括敦煌壁画,各个石窟,历代传世绘画......寻求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材料之间的可能性,来表现东方美学。

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根,文化的魂,我是立于儒,修于道,成于佛。成于佛在哪儿呢?就是说我所表现的先从敦煌壁画或者我做的佛像开始的,我摒弃了佛像以前的开脸。在《金刚经》里面讲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相整个做过来以后,就是都有相,不着相,每一个观众看到它的时候他自己心目中的一个相,那是相由心生,你自己解读,我只是点到为止。这是成于佛。

立于儒呢?于我是儒家的血脉传承。儒家的思想源于道家的哲学,道家的思想中有“上善若水”,水的文化思想;释家是佛学,北宋时期的东坡先生是儒释道集大成者,随物赋形,也是秉承了老子讲的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所以儒释道都有水的哲学思想。我的作品中水与矿物颜料相融合形成绘画,表现我的情感和思想。

周游列国200×1200cm 2023

Q:以《无相》揭示表象,看到本质,世界的本体。语言方式上有象征性的叙事。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面孔,整件作品在传达“无相”的观念。没有面孔或者叫被遮蔽的面孔。

袁小楼:“无相”源于《金刚经》,但是我的作品《无相》不是真的没有相,它有相,只是给观者留出想象的空间,让观者自己去体悟、感悟,什么是“有相”和“无相”。我在做《无相》系列之前,到现在为止,总结了是八个字:皮相之见,无相性空。从皮相之见到无相性空,不仅仅是佛学用语,而是我绘画的过程,“皮相之见”是具象,无相接近于抽象,再到性空完全抽象,是借佛家的语言,做绘画理论的高度。从表面的技法层面达到哲学层面的创作过程。

“东坡系列”“致青春”等对人性的表达,我有意识的点到为止,留下一个空间让观众与我互动,与画面互动,与内容互动。我不希望全部由艺术家主导画的全部,不给观众留下任何思考的余地,我是要给观众留下思考的余地。

割肉喂鹰图 200×270cm 2022

鹿王本纪 73×450cm 2022

Q:从《致敬先贤》、《无相》系列,《敦煌》系列等等几个系列,都是立足于当下时代的背景去看历史的处境、趋势。产生个人创作与历史处境之间的关系。

袁小楼:我的绘画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架构东方美学,以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以中国传统先贤入手,以儒释道来阐述人性。

以“七情六欲”“七宗罪”“致少年”“致青春”来讲人性的,人类是共通是的,无论国家民族,都会面对七情六欲。在修行过程中,在七情六欲,贪嗔痴之中的,如何摆脱?

其次,以儒释道的文化,来化解七情六欲产生的烦恼,唤醒善的智慧,推崇觉我、觉他、自觉圆满的过程。以绘画的方式来唤起真善美。我想表达、传递的是真善美,唤起人们的对善的认知。

孔子 200×100 2023

老子 200×100 2023

佛陀 200×100 2023

Q: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中,AI的新技术也在快速的迭代。这几个系列的作品都有对历史和当下的感受、表达。

袁小楼:当下是觉醒的时代。因为疫情三年,后疫情时代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每个人都在变化中寻求自己的不变,来应对变化,就是要觉醒。觉醒时代是不可测的、不可控的。但通过我的绘画形式,引导以不变应万变。不能改变世界,那么我们向内关照,让自己静下来继续前进,不能停留在现状躺平。我所有作品是指向善和智慧。对生活和未来追求美好的愿望。

Q:上善若水的精神,是流动的,生生不息的东方美学。创作的语言方法也具有泼洒的流淌性。这样的语言方法也是生长、变化的状态。

袁小楼:从皮相之见到无相性空,回归自然。我的很多画面里,是回归自然的,是大地的颜色。人们喜欢土地的厚重,中华五千年文明,有历史的厚重感,大地可以包容所有,回归自然是回归本心。

Q:所用的矿物颜料,呈现的色彩来自于自然。包括青金石,绿松石等等,有非常漂亮的蓝色、绿色等等。矿物色和作品的语言、思考以及自然关系。不同于西方绘画系统的冷暖关系。

袁小楼:我的绘画色彩不同于油画用油产生的反光,而是纯亚光的。色彩整体是不同的灰色调,非常丰富的N种色,比如《念奴娇东坡赤壁》《江山》,这两张画的灰色调包含了超过53种以上的矿物颜料调合出来的。自然流淌的过程显现大地雄浑的底色。

有两个最基本的色“红与黑”,底色基本都是黑色,用黑曜石、墨,做底色的肌理。红色用的朱砂、桃花石。红色和黑色,有强烈的对比,但又是和谐统一的,产生一种力量,承载所有的内容。这两种色既神秘又有力量。这是我绘画的底色。我在这两个底色上面又进行了其他色彩的辅助铺设。根据红色和黑色之间的质变达到我所需要想要的表现力。

此心安处是吾乡200×200cm 2023

Q:秦人尚玄色,就是黑色。马瑟韦尔的抽象作品也是象征性的黑色。红与黑这两种色彩都很有力量,同样黑与金色的对比,既璀璨又沉稳的关系,包括“敦煌系列”质感和色彩有强烈的对比,也有多种灰色微妙的变化。莫兰迪作品中对精神深层的表达,细腻典雅的灰色关系和空间结构。这样的色彩和空间关系是向内关照的。

袁小楼:色彩与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关。我所选用的材料、材质是北方粗犷的质感,又要寻求一种南方的温柔。两种关系的对比,放在同一画面上,及矛盾又相互渗透融合。用不同的灰色去中和、平衡。韩国卜善宇先生称我的画为“自然流”。“自己流”是现象也是个流派,是内心流动的河,跟苏东坡随物赋形是相辅相成的。东坡先生既有粗犷大气的一面,也有柔和的一面,就是随物赋形。我把两种对立的矛盾的放在同一个画面,它既冲突矛盾,又和谐平衡处于同一画面。产生画面上的张力和温度,也是生活的体验,和早年的经历有关。

 Q:无论是作品中的形象和色彩,都对历史人物,对文化遗存有个开放性的呈现。留给观众意无尽的状态,面对作品展开和各自的知识结构、情感、经验之间的关联。也在建构现代性和当代作品的语言。

 袁小楼:日本京都艺术交流协会总裁石田净先生对亚洲艺术、文化、美学研究很深的学者、批评家、美术教育家。包括和韩国美术馆馆长朴善宇都探讨过,东方美学的根和魂都源自中国。石田净认为我的作品从思想、理论、技法都是东方美学架构,是接续中华文化、东方美学的大叙事。日韩和东南亚国家也属于亚洲美学理论体系,但东方美学的哲学思想都根源于中国。

金山自题200×500cm 2023

Q:“文脉共生——袁小楼绘画展”的作品也是基于东方文化的根脉。

袁小楼: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文脉共生”展,把三位一体的儒释道文化以绘画的方式整体呈现。从“追忆贤哲”中孔子一路向东,东方五行属木,木生长;佛陀来自西方,西方属金;老子出函关,没于若水,一路向北,上善若水,属水;这是两千五百年前中华文脉的源头。自一千多年前北宋东坡先生是集儒释道大成者,但一生坎坷,苏轼《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都是向南,一路向南属火;到了二十一世纪,今年2024年是觉醒时代,回归中华本土,中原属土。

“文脉共生”国博展从两千五百年前至二十一世纪的当下,把中华文明的文化脉络以绘画的形式完全梳理,构成了61件“东方美学”的绘画。之外,还写了《老子赋》《孔子赋》《佛陀赋》《东坡赋》和《西山题记》的文章以书法的形式呈现。希望包含东方美学的思想性、文学性以及绘画性多角度形式呈现出来。观众更直观的了解东方美学博大精深和根脉魂魄的所在。从东方美学的具象形式展看儒释道的无形思想,最终回归自然,是“文脉共生”国博展最主要的基点。

胜利女神与维纳斯 200×200cm 2023

结语

无论是"东方美学"的思想根脉或“自然流”的艺术语言方法对于艺术家袁小楼而言是作为寻求“道”路上的风景,“无相还没有达到性空,下一步会向性空的观念发展,有色化气,最终回归自然,才是我对东方美学精神的完整体现。”是他再出发的方向。

作者:裴刚

中视快报网官网www.ccutv.cn/更多资讯....


阅读全文

 标签:中视快报  文旅新闻  综合新闻 健康新闻 中视新闻网